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列表

5年期以上LPR为何按兵不动

来源:北京青年报    时间:2023-08-22 07:09:43

昨日,每月发布一次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如期而至,出人意料的是,只有1年期LPR下调了10个基点,5年期以上LPR按兵不动。5年期LPR将大幅下调预期为何落空?1年期LPR为何小于MLF利率下调幅度?央行此次传递什么信号?多名专家就这些市场关注进行了解读。

防范金融风险

银行净息差需保持合理水平


(相关资料图)

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、研究员盘和林此前就曾预测,这次1年期LPR会下降10个基点,5年期以上下调幅度会更小。

盘和林认为,央行采取今日这种非对称降息的方式,核心原因在于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没有下降空间,商业银行息差已经在很低的水平。银行的资金来源里面,投资者投入的核心资本占比很小,主要来自于央行和居民存款。央行可以主动调降政策利率,但居民存款利率还要看各个银行的流动性水平。央行政策利率降息只是降低了银行部分资金成本,而不是全部。LPR作为银行报价,其下降幅度会低一些。五年期LPR之所以不调,原因是期限不匹配,央行对银行给的是1年期甚至更短期的资金利率下调,而5年期以上LPR关系到几十年还款周期的房贷。所以昨日LPR的调降幅度有合理性。
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,1年期LPR降幅小于MLF利率降幅,主要是因为在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过程中,需要保持银行净息差处于合理水平,从而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。

央行最近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,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、防范金融风险,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,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。

市场人士分析

存量房贷利率将很快下调

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,尽管5年期以上LPR保持不变,但在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影响下,各地因城施策,不少城市的新发放个人首套房贷利率已经明显低于5年期LPR;维持5年期LPR报价利率稳定,也有助于避免新、旧房贷利率利差进一步扩大的潜在负面影响。

由于合同约定挂钩LPR的个人房贷利率加点固定不变,即便LPR已显著下调,但存量房贷利率近年来一直处于高位,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加点的呼声也越来越大。此前,央行已两次表态要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,但截至目前,商业银行还没有接到正式通知,市场期盼的具体调整方案暂时没有实质性消息。

昨日发布的5年期LPR按兵不动,不少市场人士认为,可能预示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将很快落地。

温彬表示,当前新发放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,各地因城施策空间较大,且银行息差持续承压,在此背景下,5年期以上LPR维持不变,或为调整存量房贷利率预留空间。他认为存量按揭利率调整已“箭在弦上”。在当前居民投资和资产配置行为发生改变、新发放住房贷款利率已实现大幅下调,但效果较为有限的情况下,存量按揭利率调降能够更好地起到稳预期、稳地产、稳信用的作用,且能够通过降低贷款置换行为,减少空转套利风险,规范市场秩序。
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,8月5年期以上LPR报价按兵不动,很可能意味着后期“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”会单独出台具体措施,其中或包括更大力度实施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,以及下调二套房贷利率下限等。总体上看,下一步引导新发放居民房贷利率下行是大势所趋。

央行后续举措

降准和降息概率较大

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此次LPR降息后,为继续支持实体经济,央行后续还有降准降息的可能。周茂华表示,后续央行有望继续推出降准、结构性等数量工具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,重点新兴领域,保交楼、城中村改造、“平急两用”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,并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,积极发挥金融稳增长作用。

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,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银行的指导,引导银行以更长远的视角履行社会责任,继续让利广大企业和居民。下一步,央行应适度下调政策利率,适时实施降准,继续为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;商业银行应用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,有序降低存款利率,持续压降负债成本,继续推动LPR特别是5年期以上LPR下行,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,为促消费、稳投资、扩内需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。

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,后续降准落地概率较大。预计降息后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加大,而且8月、9月将迎来地方债券发行高峰,国债发行也有望提速,资金需求有所上升。此外,四季度面临较大的MLF到期压力,会对流动性环境形成不小的扰动。通过降准不仅可以释放中长期流动性,还可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。

“降息窗口期还未关闭,四季度还有降息可能。”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认为,当下稳增长、防风险、支持实体经济的压力仍然不小,供需和预期转弱局面还没有明显改变。此外,四季度海外通胀大概率回落,压力逐渐降低,在经济增长仍有压力的背景下,不排除还有降息可能。

文/本报记者  程婕 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华声服务网 版权所有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

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